2007年4月27日

so i'm going home

猝然决定后天回家 需要黎戈大人安抚心境~

2007-04-22 14:46:00

从南京始发
今日微雨,没办法在室外活动。只好大扫除。我安慰自己:空气潮湿,不容易扬尘。从旮旯里翻出一件旧T恤,背面印着大大的“12”,突然想起这是老猪爸的旧时球衣,质地尚软,准备晚上做睡衣穿。又找到一本魏微的书《今晚你不留下陪我吗?》,好象是某次捡便宜在五元书店淘回来的,又因为这个书名太恶心,一直没有开卷。

顺手翻了几下,就放不下了——好的书,我以为就是这样的,至于它是一本黄色小说还是科幻网游,都次要。有的书,是比较侵略性的,你得宠着它,惯着它,寸步不离。有的书,情节在文字流中散步,你的阅读节奏就会比较松弛。看的是《从南京始发》。魏微的书,我是可以贴着成长线喜欢的。对其他人,我基本上只是局限于某个时间段的喜欢,比如早中期,或起飞期,或成型期之类的。小说大概四十来页。不过场景展转各地。魏微的小说,总是强调某种物质性。比如身体,又比如城市背景。

这篇是浸润在一种城市感觉里,可能这是它打动我的地方,小城来的晓风,是一个法学博士,他年轻,有盛大的欲望,不安于室(这个室是指,恩,怎么说呢,人群背后的书斋生活吧),也不安于市(他的小城)。他有与生俱来的城市气质,天赋与野心,可是却得窝在一个小城市里,磨损他的身体,浪掷他的青春,折坠他的野心。他不甘心。他在城市之间奔走,力图为自己谋一个好的前景,彻底把自己从那个局促,闭塞,物质气味稀薄寡淡的小城里解救出来。

而这个物质的气味,附于型就是激涌人流,车水马龙,闹市明亮密集的灯火,喧哗的人潮,峭拔林立的高楼,他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,青春和灵魂,去依傍一个老女人,只为了在闹市租一套房,每天在涨潮的市声里睡去。这真是让人心酸的,一个小地方的人,对饱满明亮的物质生活的饕餮食欲。和始终吃不饱,饥渴之中对城市的敌意,仇视,和疏离。晓风和大城市之间是爱很交加,北京的官僚气息,上海的商业气息,都让他抵触。

这些城市都与他性格不合,他可以曲折逢迎,可是因为严酷的自省习惯,又让他鄙夷自己。他最后又回到了南京,(魏微总是喜欢在小说里提及南京,她说,这是一个内向,安静,而淡泊的城市,所以,我选择留在这里生活,是个性使然。)然而小说的名字是《从南京始发》,始发,这个词意味着,离开,向着明亮丰盛的物质生活再度进发的野心。生逢盛世的知识分子,因着物质的取舍维艰,简直比生活在乱世还麻烦。

你可以说晓风没有责任心,或是物欲贪婪,权欲熏心。他有妻有子,还四处风流。社交手腕娴熟之极,为了向上爬可以谄媚逢迎。翻翻词典,可以用来砸晕他的贬义词不知有多少,然而这是道德家的事,小说家的事是,一个人的意识,必然导致某种行为模式,在这之间,又有着逻辑必然,做平这个人性的等式,就可以了。

我想她是有很大的文字野心的,时下大多数女作家的营养源,是杜拉斯+张爱玲+黄碧云+亦舒,等等等等,很象大碗面或是自助餐。任意取食,自主拼盘,但是原始材料就那么几道。并且她们只食皮毛,不屑于血肉骨架,所以最终只食得了文字气味。魏微的那个路子,却差不多是博尔赫斯+卡夫卡。很简净的文字下,埋伏着很汹涌的意识流。但是她也只习得了文字,我想,这是一种性别劣势,女人,很难有男性的那种注意力广度和思维半径,太难了。但是(原谅我用了两次但是,因为对她,必须多加理解),就象她很努力的去理解一个男性(晓风),也就是她经验之外的东西,个人觉得魏微是一个很温情的作家,理解力是最大的温情,我在她身上,看到了这个。

小说最迷人的地方,恰恰也是它的败笔所在,就是它有很多观念先行的地方。它有点象某种观念小说(赫胥黎写过一个《针锋相对》,小时候我很喜欢,这类小说,他老人家应该算是鼻祖)。就是,人物的内心质地,层次丰富,非常迷人,但是他们的想法太精致了了。所以,它只能发生在某些人身上。所以,赫胥黎的那个小说,和本篇,都是知识分子圈里的。前一阵子我看的《拉维尔斯袒》,也给我类似的感觉,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,对话啊,行为模式啊,都非常细腻知性,但是它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运作。

http://yuyiwang.blogcn.com/index.shtml